標題: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光緒皇帝所有東西,甚麼也要.10點,詳細一點

發問:

光緒皇帝所有東西,甚麼也要.10點,詳細一點

最佳解答:

光 绪 “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幼年时的载湉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始终支持光绪帝抗战的珍妃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任意 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 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 “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并令已 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带罪图功,以观后效”。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瀛台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 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 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出殡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帝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光绪“力图振作”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疑被毒死。

其他解答:

光緒皇帝曾經在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農曆戊戌年)策動「百日維新」運動,又稱戊戌變法嘗試奪回軍政大權,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維新派),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但遭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這次維新運動僅維持了103日,以失敗收場,結果,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維新派人物被殺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 清德宗景皇帝,姓愛新覺羅,諱載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3日傍晚)崩於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在位1875年~1908年)。因年號為光緒,遂以「光緒帝」稱於世。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胞妹。因穆宗早死無後,又為文宗(咸豐帝)獨子,慈禧太后便立和自己血緣最近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四歲登基,由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19歲。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他,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後,載湉逐漸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以翁同龢、孫家鼐、文廷式、志銳等為骨幹的帝黨與慈禧太后爭奪最高權力。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親政。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但由於國家積弱與內斗嚴重而失敗,中國戰敗後光緒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自此他銳意變法革新,為了「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1898年8、9月間,由於兩派鬥爭激烈,坊間盛傳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閱兵」廢弒光緒帝的陰謀。載湉打算依靠自己親自提升的候補侍郎袁世凱發兵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慈禧親信)圍頤和園(慈禧所居)[1],但被袁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對外則宣佈光緒帝生病,由太后訓政。從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起,到政變發生的八月六日為止(西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個變法維新曆時不過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儲為背景,義和團在旗下權貴的支持下引起動亂,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逃亡至西安。次年簽定辛丑條約(庚子賠款)後才回到北京。此後處境雖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軟禁。 1908年秋病逝於瀛臺,時年38歲。因他比慈禧只早死一天,所以就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一說他為慈禧(或謂李蓮英,或謂袁世凱)毒死,一說他自然病死。光緒無後,即以其侄、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1909年(宣統元年)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敘述光緒事跡的書籍,《清史稿·德宗本紀》及清宮檔案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清室遠支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關於戊戌變法的資料則有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袁世凱的《戊戌日記》。近年來有《走向共和》《戊戌風雲》等影視,亦頗有影響。 后妃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葉赫那拉氏,閨名靜芬,慈禧太后姪女,光緒帝的表姊,父為桂祥。後稱為宣統帝的兼祧母后,尊為隆裕皇太后。 端康皇貴妃(1874年-1924年):瑾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宣統即位後稱為皇考瑾貴妃,清遜國後被尊為端康皇貴妃,為四太妃之一。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珍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瑾妃之妹。八國聯軍進京時殉難,清遜國後將其祔葬光緒帝的崇陵,追贈為恪順皇貴妃。 注釋 ↑ 慈禧欲借閱兵廢光緒帝,及光緒欲使袁世凱圍頤和園兩事,實乃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因素,但其有無尚存疑。廢帝事見康梁所著。圍園事或謂系袁世凱捏造,或謂系康梁等所為,非光緒帝所與聞者。袁氏固不可信,但康梁雖是戊戌變法當事人,所著書或憑空捏造,或諱莫如深,實難謂信史者也,尚待商榷。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 org/wiki/%E5%85%89%E 7%B7%92%E7%9A%87%E5% B8%9D|||||光緒皇帝: 清德宗景皇帝,姓愛新覺羅,諱載湉(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北京太平湖醇王府-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3日傍晚)崩於北京南海瀛台涵元殿;在位1875年~1908年)。因年號為光緒,遂以「光緒帝」稱於世。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胞妹。因穆宗早死無後,又為文宗(咸豐帝)獨子,慈禧太后便立和自己血緣最近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四歲登基,由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19歲。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他,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後,載湉逐漸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等為骨幹的帝黨與慈禧太后爭奪政治實權。 光緒帝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親政。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但由於國家積弱與內斗嚴重而失敗,中國戰敗後光緒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自此他銳意變法革新,為了「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1898年8、9月間,由於兩派鬥爭激烈,坊間盛傳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閱兵」廢弒光緒帝的陰謀。載湉打算依靠自己親自提升的候補侍郎袁世凱發兵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慈禧親信)圍頤和園(慈禧所居)[1],但被袁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臺。對外則宣佈光緒帝生病,由太后訓政。從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起,到政變發生的八月六日為止(西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個變法維新曆時不過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儲為背景,義和團在旗下權貴的支持下引起動亂,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逃亡至西安。次年簽定辛丑條約(庚子賠款)後才回到北京。此後處境雖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軟禁。 1908年秋光緒帝病逝於瀛臺,年方38歲。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諸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一般相信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緒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其實光緒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為慈禧所賜死,遂長年無後。另有人稱他為自然病死,但鮮為後人所採信,因為慈禧臨終前似乎預知皇帝將早於自己壽盡,故已著手安排、物色可繼位之人選。有一位成年的阿哥曾為慈禧所喜,但最後慈禧仍以其侄孫、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三歲長子溥儀為帝。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卻也無病重之跡象。1909年(宣統元年)光緒帝葬入中國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敘述光緒事跡的書籍,《清史稿·德宗本紀》及清宮檔案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清室遠支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關於戊戌變法的資料則有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袁世凱的《戊戌日記》。近年來有《走向共和》《戊戌風雲》等影視,亦頗有影響。 后妃: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葉赫那拉?靜芬,慈禧太后姪女,光緒帝的表姊,父為桂祥。後稱為宣統帝的兼祧母后,尊為隆裕皇太后。 端康皇貴妃(1874年-1924年):瑾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宣統即位後稱為皇考瑾貴妃,清遜國後被尊為端康皇貴妃,為四太妃之一。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珍妃,他他拉氏,長敘之女,瑾妃之妹。八國聯軍進京時殉難,清遜國後將其祔葬光緒帝的崇陵,追贈為恪順皇貴妃。 注釋: ↑ 慈禧欲借閱兵廢光緒帝,及光緒欲使袁世凱圍頤和園兩事,實乃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因素,但其有無尚存疑。廢帝事見康梁所著。圍園事或謂系袁世凱捏造,或謂系康梁等所為,非光緒帝所與聞者。袁氏固不可信,但康梁雖是戊戌變法當事人,所著書或憑空捏造,或諱莫如深,實難謂信史者也,尚待商榷。|||||清遜帝,名愛新覺羅· 溥儀(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豐長子。光緒死後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火葬,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 宣統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後,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1917年6月,張勳帶領辨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佈溥儀復辟。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arrow
arrow

    oob73zj92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